专业生产棕刚玉,白刚玉,棕刚玉微粉,无尘金刚砂,玻璃喷砂磨料,喷砂除锈磨料等。
2022 年 10 月 16 日上午,党的二十大 “党代表通道” 第一场采访活动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在通道上说:“水稻上山可受农民欢迎啦!今年云南推广了 50 万亩呢。我们村也推广了 405 亩,产量很不错,最高亩产有 788 公斤,最低也有 634 公斤,总产量达到了 28 万公斤。我们村一共 277 人,算下来人均超过 1000 公斤粮食。这下呀,饭碗可稳稳地端在咱们自己手里啦。”
朱有勇院士提出的 “水稻上山” 技术,其实是 “水稻旱种” 或者 “雨养旱种”,从开始推广起,就争议不断,有人支持,也有人质疑批评。咱们从技术背景、争议焦点、实际成效,还有社会反思这样一些方面,一起来好好说道说道。
朱有勇院士的 “水稻上山”,并不是传统在水田里种水稻的模式,它是一种适合旱地的杂交稻栽培技术。关键就在于选育出像 “滇禾优 615” 这种耐旱的水稻品种,然后在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、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山区旱地种植。种的时候,不用像以前那样泡田、育秧,也不用大量灌溉,种法和种玉米差不多。这个技术就为了解决云南山区农民因为没有水田,没办法自己种主粮的问题,好让当地能自己产大米,实现自给自足。
朱有勇院士说,“水稻上山” 这个名字,是当地农民的通俗叫法,这样没什么专业知识的农民也能一听就懂。在云南澜沧县蒿枝坝村的试验田,数据显示亩产最高能到788公斤,推广面积有 405亩呢,这让当地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。对山区农民来说,要是这个技术能成功,就不用老从市场上买粮食了,对老百姓的生活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有些地方搞 “水稻上山” 项目,居然变成了 “毁林造田” 或者 “开山造田”。比如说,用挖掘机大规模改造山地,还修混凝土田埂。结果一下暴雨,田埂就垮塌了,水土流失特别严重,大家都担心会引发山体滑坡,破坏生态环境。网友们就说了,这和朱有勇院士说的 “旱地种植” 根本不一样啊,觉得政策在执行的时候,没有好好做科学评估,盲目推广,给环境带来了风险。
朱有勇院士说亩产 788 公斤,可当地农民却反映年产量只有 3.5 斤,这差距也太大了。反对的人就觉得这个数据没有公开透明地验证过,在推广技术的时候,可能存在夸大宣传,或者只挑好的成果展示的问题。而且旱地种植特别依赖气候,要是降雨不够,或者分布不均匀,水稻就可能减产,甚至绝收。
山区很多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,剩下的老人干不了太高强度的山地农活。再加上水利设施也不太够,技术推广之后,后续的运营就遇到难题了。有些试验田因为管理不好,或者自然条件不允许,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,白白浪费了资源。
在像云南澜沧县这种气候条件合适的地方,这个技术确实让旱地粮食产量提高了,帮农民实现了口粮自给。朱有勇团队通过改良品种、优化种植模式,证明了旱地种水稻是可行的,也给类似生态环境的地区提供了新办法。
朱有勇院士一直都在田间地头搞研究,他研发的多样性控害、冬季马铃薯等技术,让好多地方的农民都受益了,对社会贡献可大啦。但是 “水稻上山” 引发的争议,也让我们看到科研和政策推广有时候没衔接好。这个技术本身有很严格的适用范围,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耕地指标,或者拿到补贴,不管生态条件,盲目推广,结果让这个技术被大家误解了。
多年前,好像有个 “山林整治” 项目,好好的青山里,杂木山林都被挖掘机、推土机推光了,拿了国家补贴后,效果呢?现在山基本变成乱石山了。那些整治出来的梯地,现在也没了吧。
推广农业技术,得建立严格的生态风险评估机制,弄清楚适合在哪些地方推广,可不能 “一刀切”。就像朱有勇院士说的,这个技术只适合云南特定的山区,不是全国都能用的办法。
技术要真正落地,得配套好水利设施,给农民做好劳动力培训,还要打通市场渠道。政府应该先把那些没人种的撂荒农田重新利用起来,别老想着过度开发山地。同时,通过产业化、打造品牌,提高农业效益,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回来种地。
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透明。科学家得更开放一些,公开数据,找第三方来验证成果,多通过案例对比,让大家消除误解。
有农民说:原来大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植被,结果全被连根挖掉,推土机把山体推成一片片台阶状的梯田。这中间花了多少钱,毁了多少林木,根本算不清。老板挣了钱,青山却遭了殃。
结果呢,2023 年夏天,一场暴雨过后,那些为了实现水稻上山建的所谓高标准农田,被冲得破破烂烂,惨不忍睹。泥石流一过,一片狼藉,梯田都没了,有的地方最后变成了石头山。事实证明,这就像一场闹剧,根本经不住实践检验。
“水稻上山” 技术本来是未解决山区粮食安全问题,在特定条件下,它的科学价值是得到验证了。但是在推广过程中,出现的生态风险和执行偏差问题,也不能忽视。这场争议,既是农业创新和生态保护的矛盾,也反映出科技伦理、政策执行,还有公众信任这些复杂的关系。以后,我们得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,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服务,可别变成的 “牺牲品”。
扫一扫加好友
微信公众号